首页    学术研究    玉见晋国 | 吉礼崇玉 祭祀八方

玉见晋国 | 吉礼崇玉 祭祀八方

目前,由晋国博物馆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主办的《玉见晋国——山西周代玉器展》正在晋国博物馆展出,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展。“玉见晋国”栏目将从“吉礼崇玉 祭祀八方”“饰衣修容 杂佩琳琅”“事死如生 不朽永昌”“日常器用 把玩雅赏”四个方面来介绍周代的用玉制度,展现璀璨悠久的玉文化。本期为您介绍的是祭祀礼制用玉。

吉礼崇玉 祭祀八方

 

在周人眼里,玉,作为天地精华,是呈现给天神、地祇、祖先最好的礼物,用玉祭祀是周人最虔诚的敬意,玉在国家精神、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在周人的祭祀中,主要用六器。所谓六器有:璧、琮、圭、璋、琥、璜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记载:“以玉作六器,以礼天地四方,以苍璧礼天,以黄琮礼地,以青圭礼东方,以赤璋礼南方,以白琥礼西方,以玄璜礼北方…”,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玉礼器祭祀对应的方位。

配合六器,还有配套的六瑞礼制。《周礼·春官》记载:“周制,王执镇圭,公执桓圭,侯执信圭,伯执躬圭,子执谷璧,男执蒲璧”,规定了不同身份等级的贵族所执的玉礼器。礼是周代社会的核心和基本特征,其基本功能是确定社会各阶层的亲疏远近、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,就要用相应的器用制度来区别,于是玉器就成为一个很好的载体,被赋予等级观念,形成了礼制用玉制度。

玉璧

玉璧的形状简约,基本的形制是圆形,片状,有中孔,中孔又称好,孔到边缘之间名肉。玉璧的功用最初可能是装饰品,夏商周时期主要专用于事神,同时还有其他功能,诸如作为财富的象征、信物等。

玉璧 出土于晋侯墓地

玉璧 出土于翼城大河口霸国墓地

玉琮

玉琮是用来礼地的礼器,玉琮外方内圆,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,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。玉琮最初见于东南地区的太湖流域到杭州湾的良渚文化,其后向西北发展,在黄河流域大放异彩。

“乍册虎”玉琮

晋国博物馆馆藏的新石器时代“乍册虎”玉琮,通高4.9厘米,径宽3.8厘米,西周时期加琢“乍册虎”三字。

玉琮 出土于闻喜邱家庄墓地

玉琮 出土于绛县横水倗国墓地

玉圭与大玉戈

玉圭较早出现在东部的黄河下游龙山文化,可能最初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玉斧、玉铲或者玉钺,基本形状为长条形,略呈上宽下窄,圆首,中部偏下有孔,下端平齐。商周时期为大玉戈取代,分援部和内(音nà)部,援呈弧形,有脊线和锋刃,内部有孔。

大玉戈  出土于晋侯墓地

这件大玉戈呈黑褐色,出土时置放于墓主的胸腹部,下面压有玉环、玉璧。整体呈硕长形,通长有52.5厘米,宽10.5厘米,通体光素。两边均有刃,头部较为尖锐,呈斜三角状。有圆穿的把手这端,长方形部件叫做内(nà),当把内嵌入木柄时,用绳索穿过孔,将玉戈紧紧缚绑在木柄上。玉戈不具有强大的杀伤力,并非兵器,而是礼器,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,大玉戈只有在高级别的贵族墓葬中才能见到。

大玉戈在援末饰网格纹,西周墓葬出土的此类玉戈,目前仅见2件,而这种网格纹则多见于商代玉戈上。这件大玉戈具有商式玉戈的风格,究竟是商代器物的直接遗留,还是周人吸收商人琢玉风格的器物,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。

玉戈 出土于翼城大河口霸国墓地

柄形器

柄形器是现在人的叫法,至于其在当时的具体名称是什么学界迄无定论,最初称之为“琴拨”和“琴具”,后来改称为柄形器,但仍有“佩饰”“大圭”“石圭”等多种说法。柄形器最晚在夏时期就有了,到了春秋中期基本消失。夏商时期的柄形器多只见柄部或只有柄部,呈方形或麦穗状。西周时期柄形器的基本结构是一个柄,柄部下端连接一块木片或其他片状器,并在其上镶嵌数量众多的玉牙饰、绿松石或者金片,因为片状器均已腐朽,所以其形制不明。

柄形器之柄大多采用较好的玉料制作,西周中期以后其器柄更是常饰凤鸟纹或龙凤纹,是迄今所见纹饰最为精美的周代玉器种类;其次,制作繁缛的牙饰和绿松石饰也需耗费大量的劳动力,所以有牙饰的柄形器仅身份地位尊崇者才能拥有,这与一般的礼制用玉范畴是符合的。

玉柄形器 出土于洪洞永凝堡墓地

玉柄形器 出土于绛县横水倗国墓地

玉柄形器 出土于绛县横水倗国墓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