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   公众教育    成语典故话晋国(2)

成语典故话晋国(2)

成语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,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华。晋文化成语典故言简意赅、底蕴深厚,浓缩了先贤的智慧,凝结了古圣的心血,有力彰显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,它不仅是晋国历史的生动写照,也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宝库中极为璀璨的一页,经千年积淀、百代承传,已经成为我们借古鉴今、启智明心的光辉范本。

 

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

【典源】[左传·定公四年]:“命以《唐诰》,而封于夏虚,启以夏政,疆(qiáng)以戎索。”

【典故】叔虞受命封于唐国,史称唐叔虞。唐国是夏朝人早期统治的区域,境内有许多夏朝遗民,同时,唐国的周围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戎狄部落。为了便于统治,周天子在《唐诰》(唐诰,是周天子册封叔虞为唐侯时颁布的诰命)中给叔虞制定了开国大法:启以夏政,疆(qiáng)以戎索。

启以夏政,就是用夏代以来传统的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治理夏朝遗民;疆以戎索就是按照戎狄的生活惯例分配牧地,管理戎狄部落。这就要求叔虞从唐地的实际情况出发,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一套有别于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。

叔虞到唐国后,遵循“夏政”、“戎索”的国策,鼓励民众发展农牧业生产,兴办水利,使得唐国物阜民丰、政通人和。唐国附近原有的许多戎狄部落,也都先后归附了唐叔虞。唐国的疆土日渐扩大,在邻国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。

在其统治的第二个年头,唐地农田里结出了“异母同颖”的高产谷物——几株丰满肥硕的双穗禾,这无疑是天降福祉、农业丰收的祥瑞之兆。叔虞虔诚地挑选了一株硕大无比的双穗禾进献给周王室,这一举措受到了他的胞兄周成王的嘉奖。     
唐献嘉禾,为政权趋稳的周王朝注入了一支强心剂。欣喜之余,周成王作了《馈禾》诗篇,又将嘉禾赠予正在东土平定叛乱的周公。周公接到嘉禾和《馈禾》诗篇后非常高兴,也作了《嘉禾》来赞美并与成王相和。

唐叔虞去世后,其子燮父继位,燮父将国号唐改为晋,自此,拉开了晋国660余年辉煌历史的篇章。

【引申】“启以夏政,疆以戎索”,是从唐地的实际情况出发,制定的因地制宜、因事而异的建国方略。这一方略,既发扬了夏民族的文化传统,又尊重了戎狄的习惯法规,它既可求同存异、宽厚包容,又可因时、因事、因势而变革,它的实施在民族融合和大一统中华文明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 

 

名以制义

【典源】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,命之曰仇。其弟以千亩之战生,命之曰成师。师服曰:‘异哉,君之名子也!夫名以制义,义以出礼,礼以体政,政以正民。是以政成而民听,易则生乱。嘉耦曰妃,怨耦曰仇,古之命也。今君命太子曰仇,弟曰成师,始兆乱矣,兄其替乎?”

【典故】公元前805年,晋国第八位国君晋穆侯跟随周天子讨伐条戎,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,晋穆侯带领军队大败而归。就在此时,穆侯夫人生下了嫡长子。晋穆侯因为战败的事情正在心烦,为了记住这次战败的奇耻大辱,他给长子起名为“仇”。三年后,晋穆侯又奉周天子之命讨伐一个叫千亩的地方,经过一番大战,晋穆侯率军取得了胜利。好巧不巧,也是在穆侯凯旋不久,夫人又为他生下了第二个儿子。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晋穆侯,为了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,为第二个儿子起名为“成师”。
晋国大夫师服说:“国君这样给孩子取名,太随性也太奇怪!名字是用来制定义法的,由义法而产生礼节,礼节事关政治,政治匡正人民,政治上有成效才会让人民顺服。相反,如果变更了礼节和义法,国家势必发生祸乱。如今给太子取名“仇”,而把少子取名叫“成师”,一正一反不成体统,恐生祸乱呀!”
果不其然,师服的话很快就应验了。公元前785年,晋穆侯去世,穆侯的弟弟殇叔驱逐了太子仇,自立为国君。而太子仇流亡四年后卷土重来,杀了叔父殇叔,夺回了政权,是为晋文侯,直至公元前746年病逝。
公元前745年,太子伯继位,为晋昭侯。年轻的昭侯重蹈覆辙,把他的叔叔成师封到了曲沃,号称“曲沃桓叔”。 桓叔当时已经58岁,但他崇尚德行,晋国百姓都愿意归附他,当时的曲沃,城池比都城翼还要大。晋大夫师服再次预言说:“晋国的动乱将要发生在曲沃了!末大于本,且桓叔深得民心,将来必生祸乱!” 不出所料,在成师封到曲沃六年之后,晋国开始了“曲沃代翼”的长期内乱。

【引申】起名是自古以来的礼俗和习俗。虽说起名是个人的事情,但应当名以制义,以义合礼,不应起怪名和长幼颠倒的名字。